蒋介石曾称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国军并未重视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特此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邀请了包括*前主席连战在内的*同胞一起在*观礼。国家主席*在会见连战时表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岸却一直强调抗日战场由*一方主导,只字不提*的贡献。近日,《北京日报》“史海钩沉”栏目刊出一篇署名陈睿的文章——《*为什么打不好敌后游击战》,为我们理解那段艰难岁月提供了一份参照。
经过数次会战后,*正面战场伤亡惨重。受*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启发,蒋介石曾明确表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为此,抗日游击*训练班诞生,*派出叶剑英等同志担任教官。然而,同样是打游击战,双方的效果天差地别。日军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对*游击队的评价为“缺乏大员统率”、“非正规之游击队分子复杂”等,对*游击队的评价则为“有铁的纪律的党组织,以党为核心团结军、政、民进行所谓四位一体的活动”。
以下为文章原文:
1938年底,经历了淞沪、武汉等投入兵力近百万的大会战后,国民*损失了大量的人员与装备,陆军兵员不及原编制的一半,海军和空军则几乎伤亡殆尽。此时,受*部队敌后游击战的启发和鼓励,蒋介石考虑执行新的抗战策略——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
蒋介石在国民*军事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1938年10月,蒋介石在武汉召开的高级将领紧急军事会议上说:“吾人欲驱逐敌人,消灭敌人则必须利用游击战,扰乱敌人之后方,而牵制其行动,破坏敌人运输交通,而减少其力量,以协助正规军之作战。”
1938年11月底,国民*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明确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并要求:全国部队三分之一兵力配备在游击区域——在敌军的后方打游击;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对敌抗战;三分之一到后方整训。此外,还在敌后专门设立了冀察、鲁苏两个游击战区。1939年1月7日,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且按战区具体状况逐一指示方针,如:“第九战区应以有力一部向武汉及沿江各要点游击,并保持九宫山游击根据地,不断袭敌后方”,等等。
为了尽快办成此事,国民*向应邀参加会议的*、叶剑英陈词,并向**打电报,请求派*到训练班担任教官。**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是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措施,决定派人去。*说:“去吧,去讲我们的一篇道理。”于是,经**研究决定,组成了一个三十多人的班子,对外称“中国*代表团”,即赴南岳。代表团由叶剑英担任团长(后为李涛),教官有李涛、边章五、吴奚如、薛子正等。李涛在*训练班任政治教官,教授*的《论持久战》、中国*的抗日主张及如何做群众工作等课程。
1939年1月24日,国民*成立南岳游击*训练班,蒋介石亲自担任主任,白崇禧、陈诚担任副主任。学员来自各战区部队营长以上军官和高级司令部的中级参谋人员,结业后回原部队办班训练连、排长等基层军事骨干,编组游击队,到敌人的侧面和后方去开展游击战争。由于*是公认的游击战专家,所以训练班专门邀请*员来讲解游击战术。当时,叶剑英担任了训练班的副教育长,带领**30多人参加筹建和教学工作,编写教材、备课、试讲。
在蒋介石对“游击战”的重视之下,*部队建立了一些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战绩却十分糟糕
在蒋介石对“游击战”的重视之下,最高峰时,敌后战场的*部队达到了近60个师,再加上大量地方武装,兵力接近100万。据不完全统计,*军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山东南部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鲁东南与沂蒙山、日照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浙西根据地,皖东、皖北和鄂东根据地,海南根据地等。
然而,*部队的这些敌后抗日根据地,战绩却十分糟糕,在日军的进攻下连连败退、损兵折将。比如,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日军进攻中条山根据地,只用35个小时便完成了外侧包围圈,只用40个小时完成了内侧包围圈,实现了对近20万*军队的双重合围。前后不过30天的时间,中条山根据地陷落。据日方统计,中国军队此役被俘3.5万人,遗弃尸体约4.2万具,日军战死仅679名,负伤2292名,伤亡不足中国军队的1/12。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到1943年左右,*在华北的敌后根据地基本上都丢掉了。
1944年6月22日,时任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在与中外记者参观团谈话时说:“总计开到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的*军队,原来不下一百万(一九四一年中条山战役时期的统计,华北约有八十万,华中约有二十万),由于政策错误和受不了艰苦磨练,绝大部分被敌人消灭或投降了敌人,留在原地的及撤回后方的为数甚少。”坚持在敌后的总共不过2万至3万人。更令人无语的是,在*敌后抗战队伍中出现了“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丑恶局面。其中,庞炳勋、孙殿英、孙良诚、公秉藩、吴化文、李长江、王劲哉等都是上将与中将级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数十万国军先后投降当了伪军。
同样是开展敌后游击战,*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领导下的根据地何以如此大相径庭
相反,*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却从只有不过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迅速扩展到十多个省;武装力量也从最初的数万人,发展到近百万。同样是开展敌后游击战,同样是经营敌后抗日根据地,何以如此大相径庭?
对于打好游击战,*、*的高级将领都有过论述。朱德在抗战初期的《论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指出:“抗日游击战争主要的是政治战争。”“政治战争的要点,第一,在整顿内部,除去内部队员中不正确的观念和坏的习惯行为,求得游击队本身钢铁一般的团结,无论如何不会瓦解,任何的风浪都能经得住,吃得起……政治战争的第二个要点,是以群众为堡垒,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政治战争的第三个要点,是瓦解敌军。”白崇禧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认为打游击乃保存实力之作法,殊不知敌后游击,任务极为艰巨,因补给困难,且多半以寡抵众,以弱抵强,故必须官兵加倍淬厉奋发,机警勇敢,绝非保存实力者所能胜任。”
然而,国、共两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的实际表现却大不相同,这一点从日军的评价中可见端倪。日军有一份评估报告称,*游击队有五大弱点:“(一)各游击队常互争地盘,自相火拼;(二)缺乏大员统率,彼此不能密切联系,易于各个击破;(三)缺乏优良武器,不能作阵地战;(四)正规游击队虽破坏力强,但对人民滥施权威,致不得民众之信仰;(五)非正规之游击队分子复杂,大多为土匪散兵结构而成,战斗力既不强且领导者俱是匪首流氓,甚少有国家观念,易以利相诱。”而对*的评价却是:“*是有铁的纪律的党组织,以党为核心团结军、政、民进行所谓四位一体的活动……它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将抗日战变为政治战,在建设解放区的同时,鼓动民众广泛开展‘游击队’活动……至1941年,方面军(才)觉察到*存在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