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们是如何绞尽脑汁避免被人挖“绝户坟”的
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设立了宦官制度,但是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一个悲催的行业就此诞生了。
太监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生老病死。古代说人缺德的话怎么说来着?“踢寡妇门,挖绝户坟”,对了,太监就是正儿八经的“绝户”,是没有子孙后代的,死后没有亲人来祭奠和保护他们的坟墓,这可怎么办呢? 当然啦!地位尊荣,有钱有势的大太监们,比如李莲英、小德张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人家家里有田有地,有养子养女,只要孩子有孝心,是不会出现死后没人管的问题的。不过,李莲英没想到是,几十年后会有*。
其他那些在公里上班期间,没攒下多少积蓄的太监怎么办呢?他们灵机一动,成了太监公会。太监公会主要负责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退休以后,自己的养老问题,一个是去世后,坟地的安全问题,最后形成了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关村过去是永定河故道,属于半沼泽半湿地,人烟稀少,被当地人称为“中湾儿”。从明朝开始,太监们就在这里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的聚集地和墓葬地,人们就把“中湾儿”称为“中官儿坟”。
据调查,在北京城郊一带共有明清时期的太监寺庙约20多座。年老退休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的,他们生活上依靠宫里还在当差的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但是清朝灭亡后,太监这个行业被严重摧毁,到解放初,幸存的太监已经无力维持工会的运转,也无力保护“绝户坟”。随着科学院的建设,这些或好或坏的太监们的坟墓就被挖了,连地名也改成了“中关村”。
除了中关村这个太监坟地之外,也有不少没钱的宫女和太监们死后,埋在了北京东部的郊野,也就是现在的定福庄一带:“福”即棺材上的福头,“定”的意思就是使之安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这俩地方,北京西郊八宝山也是个太监聚集地。新中国成立后,*决定建一个革命公墓,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选中了八宝山,但当时的八宝山褒忠护国祠还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
八宝山筹备组的人找到当时的主持信修明,说明了情况,把信修明安置在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从此,八宝山褒忠护国祠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成了著名的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