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杨素 再厉害的隋朝权臣也有一段灰暗的童年
弘农杨氏,这是一个起于西汉,在东汉末年达到第一波顶峰,西晋年间再现辉煌的中原*家族,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弘农杨氏陷入低谷。为了家族的生存,等到拓跋珪建立北魏,北朝境内开始出现安定迹象,弘农杨氏的成员们也纷纷进入官场。他们中最有名的,叫杨播,官拜安西将军,爵封华阴伯,而在杨播接受家族的荣耀时,同样来自杨氏的杨钧向他表示了祝贺,这个杨钧也不简单,出道进入官场后,先后担任长水校尉、中垒将军、洛阳令,辗转进入怀朔镇,最后担任抚军将军、七军尚书、北道行台。当然,之所以会特意提到杨钧,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后辈,这个后辈的名字,叫杨素。
杨钧死后,他的儿子杨暄二十岁进入官场,担任尚书右中兵郎中、辅国将军、谏议大夫,前面提到杨钧在怀朔镇当过镇将,既然出现了怀朔,不得不提的,就是六镇起义,事实上北魏之后的绝大部分军事行动,都脱离不了六镇这帮人。
杨钧的运气很好,他当镇将那会,六镇还算太平,后来就被调去当北道行台了,可是他的儿子就没这么幸运,没几年,破六韩拔陵带着一帮镇兵,冲击官军和衙役,之后,整个六镇都进入了一种沸腾的状态,此后葛荣接手一切武装,横扫北魏。
从六镇起义,到葛荣当上大BOSS,中间还有一段插曲,这涉及到一位皇族以及今天主角杨素的爷爷杨暄,也就是杨钧的儿子。
镇压六镇起义,是尔朱荣,正是他打败葛荣,将六镇部队,重新纳入*的军队体系之中,历史往往只记住成功者,在尔朱荣之前,镇压*最有名,也是争议最大的,是广阳王元深。
元深的本名叫元渊,记载他事迹的《北史》是唐代的史学家写的,名字中有“渊”,和唐高祖重名,于是元渊就被改成了元深。
不过,元渊的悲剧不仅于此,身为北魏皇族,父亲死后,就继承了广阳王的爵位,六镇起义那会,北魏*先让临淮王元彧前去平叛,元彧VS破六韩拔陵,显然还差了一个档次,元彧完败。
后来北魏另一支部队李叔仁,和破六韩拔陵在白道决战,白道的位置大概在呼和浩特到武川的古路上,于是元渊临危受命,带着大部队,支援李叔仁,前后夹击,终于镇压了六镇起义,史书记载,投降的大概有二十万人。
这些降卒被分配的地点,位于河北的冀、定、瀛三州,然而因为吃饭问题没有解决,一年后,再次爆发河北起义,起义军刚开始由杜洛周领导,通过合并,老大成了鲜于修礼。
现在**学聪明了,直接派元渊上场,讨伐鲜于修礼,两军在交津这个地方,隔水而阵。
对峙的夜,元渊却显得很兴奋,当然不是因为胡太后给他的谕旨,命令他尽快找鲜于修礼的主力,决战;元渊兴奋的原因,是他很快将拥有一支强大的,只属于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对面来自六镇的那帮人,而元渊在前线经营多年,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因为就在刚才,来自河对岸的内应,跟他确认了一起动手,里应外合,联手吞并六镇士兵的计谋。史书记载,这个隐藏在起义军中的内应,叫毛普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毛普贤在行动前,身份被拆穿了,军中一片大乱。现在想起来,引起这场骚扰的,应该是一个阴谋,骚扰过后,鲜于修礼被杀,更强悍的葛荣取得了控制权,并将军队向北撤向瀛州,半路还趁夜突袭了元渊的部队,章武王元融被杀,元渊从猎人的身份,瞬间变成了猎物,向西退向定州。
在这里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同行的,还有杨素的爷爷。
杨素的爷爷就是那个杨暄,陪着广阳王元渊进入定州,然而刺史杨津并没有向他们敞开大门,因为,怀疑元渊有不臣之心。
由于常年的统兵在外,元渊位高权重,和六镇将领来往也很密切。
更重要的是,章武王元融作为特使,被胡太后等决策层安排牵制元渊,现在仅特使战死,杨津显然也是个明白人。
而且,当时**的胡太后身边,有一位权臣,叫城阳王元徽,元徽和元渊是死对头,据路边社的消息,元渊由于能力出众,风光无限,于是就给城阳王戴了个绿帽子,调戏了元徽的老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元渊的不安分以及与葛荣作战的不顺利,再加上元徽的添油加醋,元渊有异志就变得顺理成章。
首先失去斗志的,是元渊的士兵,当初只是混口饭吃,梦想挣个爵位光宗耀祖,现在变成了谋反,不仅自己身败名裂,更使家族蒙羞,这时候的元渊,已经无法控制军队了。
走投无路的广阳王,只能带着几个亲信,逃往河北境内博陵郡,被葛荣的游骑抓获,之后被杀,连同杨暄。
元渊死的不光彩,而且还是在有谋反嫌疑的前提下,所以这批人死后,都没有得到封赏,甚至元渊王府一家老小还被关押,直到河阴之变,胡太后被杀,元渊的儿子才恢复皇族的荣耀,而杨敷也继承了老爹杨暄的爵位,进入仕途,任员外羽林监。
公元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第一代皇帝是拓跋家族的元宝炬,宇文泰担任丞相,*大臣。
在这期间,杨敷多次获得重用,历任尚书士郎中、大丞相府墨曹参军,加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到西魏最后一个皇帝,魏恭帝二年,也就是公元555年,杨敷已经担任廷尉少卿。杨敷是个清官,而且刚正不阿,史书上记载,杨敷重品行,讲信诺,这样的人,确实是全国司法部长的好人选,在廷尉少卿的任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一年,杨素11岁。到了公元557年前后,也就是宇文护成为大冢宰,扶植宇文觉成为皇帝的那一年,杨敷再次因为表现突出,从伯爵升到了侯爵。随着杨敷不断的得到信任,从文员开始进入军队,先是出使北豫州,迎接北齐降将司马消难,再进入蒙州,镇压少数民族的*,由于政绩突出,杨敷再次得到提升,官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这期间,杨素也从一个少年,长成了帅公子,不过和一般的官二代不同,杨素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耍,或许这就是天才少年的悲哀,记得少年周瑜的好知己,也就孙策一人,杨素的好朋友,叫牛弘。
两人一同学习,一起进步,后来杨坚得到天下,牛弘官拜礼部、吏部尚书。
牛弘在礼部尚书的任上,主持修撰过《五礼》,哪五礼呢?祭祀应该遵守的礼节叫吉礼,后面还有丧葬的凶礼,军旅的军礼,宾客的宾礼,冠婚的嘉礼,在史书上,经常看到一个词“礼崩乐坏”,就是没人遵守这五礼了。
小伙伴都这么厉害了,杨素也差不多哪去,摘录一段《隋书》对杨素的记载“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
读书用功,学问好,关键是长的帅,他最先被宇文护看重,和牛弘同为中外府记室,后来牛弘迁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去了,而杨素则被转到了礼曹,任大都督。
公元572年,也就是北周天和七年,宇文邕联合其他王族,诛杀宇文护,事后清缴内党,由于杨素在宇文护任期内,得到重用,也被认为同党,官降三级,被宇文邕排斥,更不幸的是,杨素的父亲,也死了,死在了北齐的*里。
前面提到,杨素的父亲被提拔到骠骑大将军,公元571年,杨敷出任汾州军区司令加行政长官,爵位也从侯爵上升到了公爵,但是和北齐的连年战争并没有结束,当时北齐将军段孝先带着五万军队,围攻汾州。
段孝先原名叫段韶(读shao),是跟随高欢的老将,打败过尔朱兆,与北周连年征战,是镇守大本营晋阳的开国将领,公元571年,段韶和兰陵王高长恭带领部队,进攻战略据点柏谷城。
柏谷城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段韶先以重兵,把守要道,阻止北周援军,再用火箭攻城,柏谷城被拿下,同年,杨敷驻守的汾州城也被围攻,齐王宇文宪领兵两万前来救援,遭遇兰陵王和段韶的阻击,被拦在了半路。
汾州粮道被断,援军又指望不上,兵法上,有句话叫“围师必阙”,段韶是这方面的高手,打柏谷城是这样,结果活捉守将,打汾州也是这样,结果杨敷带着亲信突围,被段韶抓获,成为俘虏,被带到了北齐,最后客死异乡。
当时宇文邕正在全力抓捕宇文护同党,人人自危,在宇文护时期,得到重用的杨敷,也没能幸免,史书记载,这段经历以杨素的振臂高呼,以及北周武帝的尊重人才而结束,杨敷得到了烈士应有的安葬,杨素也重新进入*。
应该说,虽然杨素两代人都是客死异乡,甚至名声都不好,死后还得不到很好的安葬,但是杨素依然是一个有才华、有热情,对时事非常有洞察力的有志青年。
但是随着进入官场的时间越久,社会这个大染缸,原本的一张白纸,也会慢慢的变了颜色,杨素事业的高峰出现在杨坚时期,而那时的杨素,是主动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