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力挽狂澜也难改蜀国必亡的结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子美一生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奔波于各个豪门之间,朝扣暮随的屈辱与辛酸,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空。因此,当这位杰出的诗人面对武侯祠中肃穆庄严的诸葛亮的塑像时,遥想起同时文人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的赫赫功名时,心中感慨万千,不能自己,遂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诸葛亮是历代文人墨客梦想中的最高典范,面对他天下又有几人不感到敬仰乃至无地自容的呢。公元227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伐魏的前夕,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千载无能伯仲间的《出师表》,在这道奏章中,诸葛亮回忆了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因为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对他求贤若渴,因此,诸葛亮被感动了。他改变了原来的人生规划,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千年来以其识才大度颇为后世所称颂,许多读书人读到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更为刘备的不凡气度所震撼,诚则大谬也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是时,孔明泣拜于地曰安敢不接股肱之力,尽忠贤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口头流血。此一计可谓将诸葛亮便真正卖身于刘氏集团,以其智,辅其(刘禅,乳名阿斗)愚,以其才,辅其拙。相信刘备在黄泉路上也可以不必为他扶不起的阿斗担心了。后世之人毫不吝惜口水,置个人形象于不顾破口大骂曹操,无非是其对三国的了解多源自《三国演义》,在此书中,极力吹捧了作秀嫌疑犯刘备,把一代枭雄曹操猜到了脚下,以至后世的戏台上曹操都是以一张白脸的奸臣形象出场。阿瞒呜呼!
蜀虽最终在阿斗手中为魏所灭,但蜀的灭亡并不完全亡在阿斗一人手中,很大责任应该归咎在他爹和他亚父身上。
关公麦城败亡,刘备意气用事,不听诸葛亮极力劝告,集合全国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赌徒最后失败,把本钱折掉了大半。诸葛亮也晓得终难成大事,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实则是为了在情分上报答刘备而已。三国时天下蜀之最疲弊也,诸葛亮不顾本国经济实力仍然出兵伐魏,只能造成蜀国更加疲弊,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但诸葛亮有他的理由,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回头看诸葛亮当初,可以说是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而且缺乏发展后劲儿的公司,因为曹老板和孙老板没有虚伪的作秀,没有亲自跑到诸葛亮的茅庐儿中,而放弃这两家上市公司,选择了为还未扎稳脚且在风雨飘摇中的刘氏集团打工。诸葛亮虽一生南征北战,事必亲躬,最终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风与世长辞。倘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成都之主,三分天下究竟归谁人之手,亦未可知也!但是历史不容我们假设与猜想。
当诸葛亮先生的情分报答已尽的时候,刘氏集团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朝不保夕,苟延残喘,只有等待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