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因“泄密”失去了朱棣的信任

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永乐大帝朱棣要选立接班人。

在立大儿子朱高炽还是二儿子朱高煦做太子的问题上,他游移不定,陷入长考,于是找了许多大臣商量,因为涉及到国家最核心的权力交接问题,所以君臣都是内部交流,自始至终,皇帝和大臣的言论都是保密的。

但是,慢慢地,朱棣关于“立储”的一些讲话,在朝廷外部甚至民间都传播开来,说皇帝有意“废长”,看不起大儿子,想让儿子当太子。从史料的一些记载看,消息确实走漏了。但泄密者是谁,却难以定论。

有史料称,泄露消息的始作俑者,是汉王朱高煦的盟友淇国公邱福,邱福是靖难时期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功臣,有什么心里话朱棣偶尔会跟这个战友说道。这个邱福也是比较楞的武将,没准就将皇帝的话嚷嚷出去了。

但还有人说,泄密者是有着“大明第一才子”之称、时任内阁首辅的解缙。朱棣一度很宠信解缙,也对解缙说了不少心里话。不排除解缙“政治局会议”后也走漏了这个消息。

因为解缙是支持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的,于是,皇次子朱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于是把“泄密”罪责扣到解缙头上,向皇爹告发,说解缙“泄禁中语”。

什么是“禁中语”?禁中也作“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诸如今天的故宫,过去就叫“紫禁城”,不许人随便进出,想买票参观也不行,关键是人家皇帝不卖票。皇宫深院,宫廷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而“禁中语”,是指皇帝在深宫所讲不宜公开的谈话。

那么“泄禁中语”在古代中国,算不算是一种罪,是怎样一宗罪呢?

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一个王朝,但对“泄禁中语”的处理非常严厉,唐德宗时代,有个宰相叫窦参,仅仅因为把皇帝对大臣的任免意见提前泄露给当事人,就被皇帝果断赐死。

可见,“泄禁中语”在古代中国,不仅是罪,且是了不得的重罪。

至于解缙所处的明朝,由于统治者的保守化,“泄禁中语”就成为一项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总结了这番教训的朱元璋,当然对国家的管制登峰造极,对大臣的管制也达到“官不聊生”的地步。保密条律不断增补,尤其是对在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大明律》严格规定:“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予人者,斩。”把皇帝的话走漏风声者,杀无赦。

为什么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泄密”尤其是“泄禁中语”看成不可饶恕的大罪呢?因为中国皇帝的祖师爷,秦始皇的老师韩非子,曾在《说难》一文中,告诉了他们帝王之道八字要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在另一篇文章叫《主道》,把帝王要建立保密制度的门道如此说透:“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说君王不能让臣子猜透心思,以免被臣子操纵。所以一定要保密,甚至要故弄玄虚,让臣子琢磨不透。

韩非子的这句为君之道,从另一个角度是告诫臣子:皇帝的心思你被猜,你猜来猜去要上断头台。“泄禁中语”者,是把皇帝的心思大白于天下,将皇帝露了底,达到自己目的。是皇帝不能饶恕的。

历代皇帝在这一点上都是很有悟性的,他们特别听韩老师的话,对泄禁中语者严惩不贷。即便是皇帝的宠臣,守口如瓶是修课。一旦发现哪个宠臣泄禁中语,轻者会被帝王疏远,重者将遭灭顶之祸。

话说回来。关于永乐年间的这起泄密案,最后也导致了严重后果。

朱高熙一口咬定是解缙所为,他进宫向父亲朱棣举报,解缙“泄禁中语”。朱棣听了,没有直接表态,但之后,对解缙不再“知无不言”。大明第一才子,由此渐失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