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使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哪些对外开放政策

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开放通商口岸、设立英使馆及减免课税等请求。乾隆认为大清乃天朝上国,物产丰厚,因此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条件,最终以“与天朝*不合”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马戛尔尼没有完成英王的使命,但却不是无功而返,在华期间,使团成员留心观察、记录大清帝国的山水风物,民俗人情,回国之后即编辑出版,成为当时了解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大清官员则忙于翻译、修改英王给乾隆的书信,以悦龙心,粉饰太平。

之所以说“错位”,在于两大帝国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于大清帝国而言,中国乃泱泱大国,泽及天下,虽有华夷之辨,却无疆域之别。所以,英使远道而来,是番邦朝贡,而非两国交往。而当时的大英帝国,方兴未艾,意图藉访华开拓大不列颠的海外市场。与中国之交往,自是两国之间的往来,理应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因此,双方之争便成了错位的“名实”之辨,大清帝国力图保全的,是天朝上国的威仪;而大英帝国所觊觎的,则是两国交往中的潜在利益。

马戛尔尼风光而来,郁郁而去,他的外交失败同时预示着中国将走向一个屈辱与灾难的时代。二十三年后,英国第二次派遣访华使团,英使拒绝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而遭驱逐,又二十四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大清的“天下”随之被列强瓜分,中国已不再是*之国,中心与边缘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英成了“日不落”帝国,站在了时代的风头浪尖。可历史从来都是峰回路转,变幻万千,一百年后,美国后来居上,取而代之,那时的大英帝国,已是日暮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