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历史上汉家刘氏兄弟们为何喜欢窝里斗?
刘邦死后,西汉的*名义上由儿子刘盈接掌,事实上的当家人是他老婆吕雉,习惯上叫“太后称制”,也就是太后行使天子的权力。既然是“家天下”,老爷子过世了由老娘持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吕后在位比她老头汉高祖刘邦时间要长,十六年,里里外外打理得还很不错。但有两件事做得过分了些,一个是逼得亲儿子汉惠帝刘盈早死,弄了个假太子刘恭继位,刘恭不听使唤又被软禁杀害,接着让常山王刘义充当傀儡,与此同时,大肆削弱残害刘氏诸王;第二件事是大量安插自己娘家人入朝,公然违背刘邦当年所订的“白马盟约”,封吕氏子弟为侯为王,什么吕台、吕禄、吕产、吕嬃、吕平、吕嘉、吕他等等,纷纷占据要津,一时大有*易姓之势。结果她一死,刘氏宗室会同朝中老臣发动了“诛吕”行动,吕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差不多被杀光。善于见风使舵的丞相陈平与绛侯周勃召大臣们商议,最后,皇帝的龙袍穿在了远在晋阳的代王刘恒身上,刘氏重新夺回了皇权。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二锅头”——魏王魏豹的老婆——薄姬。刘恒这个人很有城府,在其封地代国一向很低调。意外坐上龙椅,他十分清楚自己是在什么背景下上的台,也猜得到刘氏各位王爷的心思,所以他表现得谦逊内敛、虚怀若谷,不时耍点小手腕安抚一下各位本家王爷。登基三个月时,有大臣请立太子,建议刘恒尽快确定个儿子做接班人。刘恒利用这个机会,向刘氏各位诸侯王表达了一番他的谦恭之意,给每人头上戴了顶高帽子:“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也。”(《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在这里给所有垂涎皇位的叔父兄弟们画了一张大饼,用这张大饼堵住了每个人的嘴,平复了他们骚动的心,换取他初掌*所需要的稳定和谐。刘恒说:楚王(刘交)是我的叔父,年岁大,见识广,更通晓治国的大道理;吴王(刘濞)是我的兄长,满怀仁义,崇尚大德;淮南王(刘长)是我的弟弟,秉持才德辅佐我,他们难道不能列入接班人的范围之内吗?此外,其他各位诸侯王和刘氏兄弟及有功之臣,当中也有许多贤能而道德高尚的人,如果能推举他们来担当我所难以胜任的这份*重担,岂不是*有灵、百姓有福吗?现在你们不举荐他们,一味地让我确立儿子接班,人们会以为我无视贤能而只顾自己的儿子,不为全天下的人着想。我不能这么做。
暖人心的话说得非常动听,但儿子刘启还是如期被立为太子。但正因为他有这番话,正因为汉文帝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叔父也好、哥哥弟弟也好,心有不服却终究在他任内未敢轻举妄动。只有淮南王刘长闹腾了一下,结果被拘捕贬往蜀中,半道上病死。大汉*在刘恒手中,总体上平稳安宁。汉景帝刘启就没他爹那么深沉了,再加上身边有个毛毛糙糙的晁错,当皇帝没几天,总觉得诸侯王的*越来越大,总担心自己屁股底下的宝座不稳固,于是冒然就去“削藩”,拿叔叔、兄弟们开刀,力图铲除其对皇权的威胁,结果招致了“七国之乱”,血浓于水的刘氏亲人刀戈相向了。
“七国之乱”的发起人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父亲刘仲。刘邦得天下后,给哥哥刘仲封了个代王,把山西大同那一块地交给他去经营。这位老兄能耐实在有限,匈奴人一进犯,他弃国跑到了洛阳,刘邦一看这情况,哭笑不得,把刘仲降作郃阳侯。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爹卖葱娃卖蒜”,刘仲胆小怕事,按说儿子也就没啥大情况,偏偏这刘濞与其父性格迥异,剽悍善战。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军亲征,刘濞随军出征,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刘邦不禁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平乱之后,刘邦对吴越这块地方很不放心,自己的几个儿子又都年幼,放到这里也镇不住这帮蛮悍的人,于是就封刘濞为吴王,以扬州为都,经管江东三郡五十三城。“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参与的刘氏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刘濞是主谋,他是如何串联刘氏诸王的呢?
朝廷那边刚刚商议削藩,吴王刘濞随即打算*,他担心自己单干不行,得联络几个诸侯兄弟一块干,想来想去,觉得胶西王刘卬勇猛好不平,喜欢用兵,齐地的几个诸侯兄弟都怕他,于是派他的手下应高前去挑唆联络胶西王。应高见到胶西王刘卬,说道:我们吴王能力有限,昼夜担心大难降临,不敢亲自来,让我来传达他的想法。刘卬说有何见教?应高说:现在皇上被奸贼所蛊惑,听信谗言,擅自变更法令,随意侵削诸侯的地盘,征敛越来越重,杀害好人。俗话说舔破糠皮就到米粒了,吴国与胶西都是诸侯大国,一旦被朝廷盯住,将永不得安生。吴王身体有病,二十多年没有进京朝拜,他担心被朝廷猜疑,说也说不清,即使现在谨小慎微一动不动,仍怕不被放过。听说大王您因为卖爵的事也被处罚,同时诸侯当中还有因为各种小事被削地的,朝廷这明显是小题大做,看来不是削地就会完结的。刘卬问你们打算怎么办?应高说:共同反感就应相互帮助,共同希望就应相互携手,共同的情感就应相互促成,共同的想法就应一起奔赴,共同的利益就应拼死去争取。现在吴王认为他与您有着同样的忧患,所以愿和您一道抓住机会,豁出性命为天下除害,您看行吗?眼下是万世难逢的一个好时机,一旦举事,将天下驯服,只要您答应,吴王将立即带楚王去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粮仓,挡住朝廷的军队,尔后收拾好住处,等待您的到来。届时,整个天下就成了您和吴王的,您二位分而治之,不是很好吗?刘卬被应高说服了,答应了下来。应高立即回来报告了吴王刘濞,刘濞还不放心,生怕刘卬中途变卦,他又亲自跑到胶西,当面与刘卬结成攻守同盟。
齐地的几位诸侯王由刘卬联络,“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史记.吴王濞列传》)刘卬派人前去约定齐王刘将闾、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当时这些人都答应一起干。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吴王刘濞在扬州首先起兵,同时给各位诸侯兄弟发了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起兵的动机是讨伐朝中贼臣晁错,号称手握大军八十万,肩负直接西进的中路军攻坚任务,特别提到他经营吴国三十多年,府库财富大大的,鼓励各位兄弟带兵勇敢前进,将来吴国的金钱将都用来奖赏战功卓著者。
吴王西进很不顺利,不顺利的原因是,他西进的路上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梁王刘武的领地(以今天的河南商丘为中心)。为什么刘濞不事先联络上刘武呢?因为这不可能,因为刘武是当今天子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因为梁王刘武享受着与别的诸侯王不同的特殊待遇。“梁孝王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馀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资治通鉴.汉纪七》)刘武因为是太后窦氏的小儿子,最受宠爱,拥有四十余座城池,占据着天下最丰饶的地方,太后给他的赏赐多得无以计数,府库里存储的金钱有百万之巨,珠玉宝器比京师的还要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因为:“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景帝刘启曾跟他这个弟弟喝酒时说:我死了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
虽说有弟弟刘武抵挡,但七国诸侯王兵分三路向西杀来,大汉面临崩塌的危险。景帝一面命周亚夫、窦婴等人带兵去平叛,一面在朝中坐卧不安地召集大臣寻求高招。要晁错命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袁盎。袁盎一向讨厌晁错的聪明自负,他曾受朝廷委派担任过吴王刘濞的丞相。见到皇上,他说:陛下不用担心,小菜一碟的事。刘启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袁盎说请陛下让身边的人都退下。刘启命闲人退下,只有晁错没走。袁盎见晁错还在,对皇帝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能听。景帝示意晁错也退下。袁盎这才讲出了他的主意:陛下,七国*的借口是诛晁错、清君侧,现在只要杀了晁错,叛军不就师出无名了吗?师出无名他们不就得乖乖罢兵回到各自的封地去?刘启回应袁盎的原话是:“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天子话讲得很直接也很露骨:不知你这办法行不行,若行,朕绝不会舍不得杀一人而换取天下安宁。——多亏让晁错回避了,这话他若听见,该有多伤心!袁盎说绝对见效。十多天后,晁错被斩于东市。
事实并没有像袁盎所说的那样发展,汉景帝让袁盎给忽悠了。吴王刘濞决定一条道走到黑,虽然晁错这个借口没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满腹怨气憋了几十年了。结果,刘濞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断了粮道、彻底击溃:“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渡江走丹徒,保东越。东越兵可万馀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军惨败,士卒大多饥饿而死,剩下的四散逃跑了。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几千名亲兵连夜过江,经由丹徒(今属江苏镇江)最终投靠东越。当时东越有一万多兵,刘濞又让人去收拢那些逃散的人马。得知刘濞躲在东越,景帝命人拿金钱收买了东越王,东越王被收买后,哄骗刘濞说请他出来慰劳军队,趁机刺死了刘濞,砍下他的头装在袋子里,一路喊叫着派人飞马送到长安。
其他几个谋反的刘氏兄弟结果如何呢?“楚王戊军败,自杀。”(《史记.吴王濞列传》)楚王刘戊兵败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伏诛。”(《资治通鉴.汉纪八》)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都相继认罪被杀。“郦将军兵至赵,赵王引兵还邯郸城守,郦寄攻之,七月不能下。……,栾布破齐还,并兵引水灌赵城,城坏,王遂自杀。”(《资治通鉴.汉纪八》)七王里面赵王刘遂是坚持得时间最长的,其他人三个月内都被收拾了,只有他整整被汉将军郦寄围困攻打了半年多还拿不下,后来栾布破齐的人马前来增援郦寄,引来河水淹了邯郸城,绝望之下,赵王刘遂才选择了自杀。
“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在*过程中两面三刀、摇摆不定的齐王刘将闾,害怕治罪,喝毒药自杀。济北王刘志幸免于死,有两个因素救了他。一个是他虽然答应了胶西王一同举事,但被他的郎中令(警卫侍从官)硬扣住没让去,算是有犯罪动机但行动未遂。二是托人找关系保住了性命。刘志一直惴惴不安,事后他几次想以死来保全其家人活命,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走梁王刘武的门子,刘武请他哥哥景帝刘启通融一下,“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菑川。”(《资治通鉴.汉纪八》)济北王刘志得以免罪,只是把他改封为菑川王。
这一场刘氏兄弟间的内讧,自杀和被杀的刘姓男女难计其数。晁错的一个馊主意,让刘家人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不可开交。刘启最终倒确实是因此受益,皇位的威胁解除了,可晁错却糊里糊涂丢了性命。司马迁说“毋为权首,反受其咎。”不要出头给人家拿主意,弄不好会自己倒霉。这个意思其实晁错的父亲也懂,当时老人家就警告过儿子:人家刘家的事,你瞎参乎什么?可晁错不听,难怪最终做了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