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谁是向钱学森提出“搞导弹”的第一人?

钱学森晚年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那个时候,我爸在军事工程学院当院长,钱老专门去参观过。”陈知建回忆起父亲与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初识及交往细节。

在我国导弹事业初创时期,最积极的是陈赓。而钱学森是通过与陈赓的接触才一步步实质性进入高层视野的。

1952年6月陈赓从朝鲜回国,7月筹建解放军工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9月,陈赓到苏联观摩核战争中的实兵对抗演习,苏联国防部长把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送给代表团。陈赓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接口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研制嘛!

当年国内奇缺研制导弹、原子弹的人才,陈赓向*等*建议,要争取留美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的两位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罗时均、庄逢甘对陈赓说,钱学森教授原来是准备跟我们一起回国的,美国不准钱学森回国。他们说:钱学森教授是搞空气动力学的,在航空理论方面很有成就,他很愿意回国工作。

陈赓听了以后说,钱学森教授不仅有科学知识,是科学家,而且很有组织能力,他又愿意回国。我们无论如何要尽一切力量和办法,把钱教授动员回国。陈赓很快向周总理汇报了,总理非常赞同。

1955年1月15日,在*主持召开的**书记处扩大会上,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1955年10月8日,经中国*的严正交涉和*总理的精心策划安排下,钱学森教授冲破重重阻挠,终于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安排在北京住下。11月22日至12月21日,钱学森由朱兆祥等人陪同到东北考察。“先考察了沈阳、鞍钢、歼击机厂、发动机厂等军事工业,接着又去长春汽车制造厂参观,又提出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

因为当时的哈军工是重点保密单位,所以接待部门立即向陈赓作了报告。陈赓听说钱学森要参观哈军工,连夜乘专机从北京飞回哈尔滨迎接钱学森。陈赓在欢迎词中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是敞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的,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可保。”

钱学森在哈军工的两天访问中,陈赓一直陪同他参观。在学院陈列馆,有许多从朝鲜战场上缴获来的美军飞机、坦克、带有无线电引信的炮弹等,陈赓笑着说:“这都是美国人的东西,保什么密?”

其实,有关钱学森的回国,早已引起陈赓的关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后,陈赓曾立即向*建议:哈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

在考察完哈军工后,陈赓把任新民、梁守等教授请来,在学院苏联专家俱乐部里同钱学森一起吃了顿晚饭。

陈赓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陈赓说:“好!我就等你这一句话了!有,我们就马上干吧!”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曾说:“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父亲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在往后的数十年漫长岁月里,钱学森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之中。

对这次会面,钱学森也一辈子无法忘记。“事后有人告诉钱老,我爸那天上午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就是为了晚上接见他,他晚年回忆说我听了很感动。”

“我爸又跟彭老总说了搞导弹这事,得到了彭老总的支持。”陈知建回忆说。1955年12月26日下午,*在医院里约见了钱学森,陈赓和朱兆祥一同前往。彭老总紧紧握着钱学森的手说:“欢迎啊!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火箭专家了。我请你来,也是向你请教的。射程为500公里的导弹我们自己能造出来吗?这样的导弹需要什么人力物力条件?估计要多少时间才能造出来?”钱学森一一作了回答。彭老总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是我们应该具备先进的防御能力。

陈赓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叶剑英那里汇报了情况。陈赓向叶帅提议,元旦、新年请客,请钱学森教授讲一讲发展导弹的问题。1956年元旦那天,叶帅在位于北京景山西侧的三座门*军委办公厅请钱学森和陈赓吃饭,钱教授介绍导弹和航空等方面的情况。席间,陈赓听说周总理也来到三座门,就建议说:“我们去见总理一起谈吧。”

对于这次会面,钱学森曾回忆说,“后来,他(陈赓)也是很积极,有一次叶帅在家请我们吃饭,我爱人(蒋英)也去了,陈赓也在。吃完饭,大概是星期六晚上,他们说找总理去,总理就在三座门跳舞。我们跑到那儿,等一场舞下来,总理走过来,叶帅、陈赓他们与总理谈话。后来大概就谈定了,总理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写个意见怎么组织一个研究机构?后来我写了一个意见,又在西花厅开了一次会,决定搞导弹了。那天开完会,在总理那儿吃了一顿午饭,桌上有蒸鸡蛋,碗放在总理那边,总理还特意盛了一勺给我”。

1956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钱学森任所长。不久,陈赓亲自来到力学所邀请钱学森,给在京的全军高中级*讲火箭技术与导弹武器。“当时,全军总部机关中级以上的*,包括老帅、大将们都被组织去听课了。地点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一连讲了3天,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听的晕晕乎乎的。再后来,就成立了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当院长。”

钱学森教授后来写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所称的航空航天技术),对中国发展航空及火箭技术,从领导、科研、设计、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2月16日,周总理和陈毅元帅等会见了钱学森。2月21日,周总理审阅了钱学森的《意见书》,2月22日,周总理将《意见书》送*审阅,并致函说明:“这是我要钱学森写的意见。”

3月14日,周总理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成立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钱学森为委员。5月26日,周总理再次出席*军委会议,代表**宣布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周总理指示:要动员更多的人来帮助和支持导弹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所需的技术专家和行政*,从工业建设、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部门和军队中抽调,军队要起模范作用。同时决定筹备成立国防部五局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在1956年召开的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会议上,*军委召开过一个小型会议,将航空方面的专家、材料方面的专家召集开会。“我爸主持大会,他请钱学森在会上发言。钱教授在会上作了一场惊人的发言。”

钱学森说,“中国搞导弹比搞飞机还要容易。”当时,中国想发展航空飞机,因为抗美援朝的教训,希望通过航空飞机占据制空权。但钱学森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发展导弹,发展航空飞机固然重要,但赶不上发展导弹重要。

钱学森分析说,航空飞机的困难在材料,而材料问题的解决是靠经验,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飞机的材料是重复使用的,要能经受长时间的考验,比如10年、20年;而导弹的材料是一次性的。所以,导弹没有棘手的材料问题,导弹的难点在于看得清,打得准。

当时二十多岁的何祚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回忆说,听了报告,非常佩服钱教授,觉得他真是一位大科学家,真有远见卓识。

陈赓听完后非常振奋,他把会议情况汇报了上去。钱学森的这次讲话加速了中国搞导弹的进程。

1956年5月26日,*军委决定成立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归航空工具委员会领导。7月7日,国防部决定,导弹管理局改称国防部第五局。导弹研究院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五院是*军委下的成立命令,陈赓认为应该由国务院下命令,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一个独立的部级单位,对开展研究工作可能更为有利。周总理同意陈赓的意见说“应该这样”。

陈赓对五院的*配备非常支持,由他亲自抓,“包括试验靶场的领导*,我爸都要亲自抓”。

陈赓

“我爸觉得建立一个单位,第一任领导*要选最好的,最优秀的。一个连队,要把连长、指导员选最好的,一个团也是一样,要把作风带好,领导*疲疲沓沓的,部队作风肯定带不好。五院要选能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并愿意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去,结果把军事工程学院的政治部主任刘有光调去当政委。”

陈赓不希望五院的行政工作干扰了钱学森。“导弹的加工需要有人去协调。还有就是研究院的行政事务工作,不能叫钱学森教授去管。钱学森教授是导弹研究方面的权威,技术方面由他拍板,行政事务工作由其他人去做。”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军委在广州开会,陈赓提出,“现在发现研究院有一种不正的风气,什么对外加工的事、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都推到钱学森教授那里去签字,这怎么能行呢?钱学森教授的精力是组织领导导弹的研制,其他事情不要推到他那里去管嘛。钱教授提出的问题,你们只要保障好就行啦,其他事连让他知道都不要,不要分散他的精力”。

陈赓提出要去当5院的院长,去做好钱学森的“行政助手”。“军委领导考虑到我爸的健康原因,没有叫他去兼任五院院长,而是派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五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章任第一副院长。”

陈赓大将“不要干扰钱学森教授,要保障钱学森教授的要求”得到实现。各分院院长主要管行政事务和保障工作,技术问题由技术专家拍板就算数,让专家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搞科学研究上。

对原子弹靶场的定点问题,一度选择在距离敦煌120公里处。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靶场选址已经获得了总参谋部的批准。陈赓认为,“这个地方不好”,离敦煌太近了,会影响到人民的安全,也不利于对国家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此同时,苏联中型机械工业部部长也给中国写信表示,敦煌不适合建场,建议将靶场中心区移到罗布泊地区。1958年12月,总参谋部批准了向罗布泊地区转场的报告。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弹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中国人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被动局面。

本文摘自《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周海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