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 中国新闻史第一位女编辑
民国黄金剩女吕碧城
祖籍安徽旌德的吕碧城,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词人。
在民国众多的名媛才女中,吕碧城的才情和美貌,都是极为出类拔萃、引人注目的。严复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而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则惊叹她容貌“美艳有如仙子”。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民国时期的黄金剩女
吕碧城生于1883年,其父吕凤岐同治年间中举,光绪三年中进士,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山西学政等职。吕碧城9岁便和同乡汪氏议婚,12岁因父亲去世,家产被瓜分,母亲无奈地送她投靠舅舅,不料母亲遭土匪劫掠,后虽然脱险,但汪家却以名声不好为由退婚。
家庭剧变,让年幼的吕碧城对世事多变、人心险恶有了深切的认识。她从此自强自立,凭借家学渊源和天赋聪慧,经刻苦研习,才华过人。吕碧城长成后,天生丽质,个性显露,崇尚新潮,尤喜奢华,成为名流才俊争相追慕的对象。追求者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等,但均无功而返。
吕碧城和闺蜜谈起自己的感情时曾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
于是,事业、才情、相貌、金钱齐全的吕碧城,东不成、西不就,渐渐成了民国时期的黄金剩女。
与秋瑾一见如故
年少即寄居于塘沽舅舅家读书的吕碧城,因不甘束缚和委曲,不到二十岁就只身来到天津。《*》总理英敛之偶然读到她的一封长信,对其文采备加称许,见到吕碧城后,更为赞赏其才华胆识,当即聘为《*》见习编辑。这是吕碧城人生的重大转折,此后,她在《*》发表了大量诗词及政论文章,在京津文化圈中迅速走红。
后来,英敛之在袁世凯、唐绍仪等人支持下,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年仅23岁的吕碧城出任总教习、监督,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投身女子教育、职位最高的女性。诸多女杰,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都聆听过吕碧城授课,受到她的教育理念影响。
吕碧城诗词格律谨严、文采斐然,多哀叹神州陆沉,抒怀悲愤沉痛,宣泄新女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她倡导女子解放、女子教育的文章,指出“儿童教育之入手,必以母教为根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
这些鲜明观点,引起强烈的反响和热议。社会上的声名鹊起,文坛上的崭露头角,引来了意想不到的朋友秋瑾,成就了一段“双侠”的传奇。
“女子双侠”初识,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1904年春夏之交,在吕碧城的天津住处,有客人投“秋闺瑾”的名片求见。来客身着长袍马褂男装,头上却梳着女人的发髻,英气勃发,气度非凡,这人就是“鉴湖女侠”、并曾以“碧城”为号的秋瑾。
当时,正准备留学日本的秋瑾,因读了吕碧城的作品,引为同道知己,特来登门拜访。这天,民国“女子双侠”初识,却一见如故。此夜,秋瑾留宿于吕碧城处,彻夜长谈。国家积弱、*腐败、民族危机等等,她们同怀忧患与激愤,诸多共识,相见恨晚。
秋瑾劝说吕碧城跟她一起东渡扶桑,筹划革命。吕碧城同情革命,却别有心志,她愿从事教育,启迪民智,改变民风,以此济世救民。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仅出的两期中,均刊登了吕碧城的文章。她们相互呼应,宣扬*思想,鼓动社会变革和女权运动。此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吕碧城闻讯后,冒着风险派人去收殓秋瑾的遗体,葬于西湖边,后又亲自拜谒秋瑾墓。
她对秋瑾念念不忘,曾撰文《革命女侠秋瑾传》,刊发于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刊,引起强烈反响,也使自己陷于险境。
由股神而富豪而皈依佛门
清帝退位后,吕碧城应袁世凯的邀请,一度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但不久便辞职迁居上海,加入南社。在十里洋场,她除了借倚声之道寻求精神寄托之外,就是同海外巨商进行股票角逐,且获利巨丰,成为上海滩显赫一时的富豪。
后来,吕碧城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临行前,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十万巨金。其后再度出国,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学美术、历史和文学。继而游历欧美,行踪遍及纽约、旧金山、巴黎、日内瓦、米兰、罗马、威尼斯、伦敦等地,并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定居。
她才华出众,气质高贵;她出手豪绰、特立独行;穿衣打扮,尽领时代之先。她喜穿洋装,最爱绣有大幅孔雀的羽衣,彰显她的华贵和内心的骄傲。
吕碧城长年住在豪华宾馆,曾在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上,用英文发表了长篇“废屠”演说,呼吁以佛家慈悲的精神,提倡素食,戒杀护生,得到与会代表的热力响应。她先后两次捐款,用于护生。世界各大报纸在头版发表她的讲稿和照片,连篇累牍地刊载介绍她的文章。
吕碧城在瑞士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号曼智。其间,她编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法华经普门品》,并将游历见闻《欧美漫游录》寄回国,在北京《顺天时报》及上海《半月》杂志连载。
1933年冬,她回国后在上海完成了《观无量寿经释论》等佛学著作,还在北京将毕生词作进行编订,定名《晓珠词》刊行。
七七事变后,她再次出国,在欧美传播佛学慈悲,希望以此阻止野蛮的战争,并与叶恭绰、王一亭、朱石僧、李经纬等人创立中国保护动物会。二战爆发后,她向国内赈灾机构捐出款项,帮助抗战中*的难民。1940年,她由瑞士回国,准备取道香港返回内地,但因归途受阻,只好在香港住下。
亲友遵其遗嘱以骨灰喂鱼
1943年1月24日,她因病逝世,享年61岁。亲友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其遗产,以及在美国银行、上海银行的存款,计二十余万港元悉数捐出,用于弘扬佛法和护生之用。并依她的嘱咐“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
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的影响。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易实甫认为其“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
她毕生用文言写作,时光变迁,其文名渐被湮没。时至今日,这位民国女侠,已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