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用兵如有天助 是谁帮村?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不同,明朝的皇帝中,亲自指挥甚至亲临战阵次数最多的,不是开国君主,而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尽管出身于草莽,崛起于行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击败劲敌陈友谅之后,不再亲临战阵,甚至不再御驾亲征直接行使战场指挥权。
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朱棣生于帝王之家,长于安乐年代,却十分热衷于战争,不仅亲临矢石夺取帝位,而且五次亲征大漠,最终死于征途。
朱棣对战争的痴迷和对军旅生涯的热爱,是明朝的皇帝中绝无仅有的,而他的经历更像是一位罗马帝国的将军皇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端坐朝堂的中国天子。
朱棣以镇守一地的藩王起兵,四年而夺取帝位,此后南征安南,北讨大漠,屡下西洋,“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
朱棣的辉煌武功载之史册,这里不必细说,需要讨论的则是一个大家常常忽略的问题,如此能征善战的朱棣,他打仗的本领究竟是谁教的?
虽然史无明言,但是根据其经历仔细探求,朱棣的军事导师,应该是父亲朱元璋、岳父徐达和头号谋士姚广孝。
即使《明史》上说,成祖朱棣“智勇有大略”,但是这种皇帝天纵奇才、英明神武的套话只能信一半疑一半,人还是需要老师来启蒙领进门的。
朱元璋给太子和诸位皇子们选的文化课老师是名儒宋濂,政务老师是左丞相李善长,这两个都是长居京城的,就算不能事事躬亲,也可以履行教导职责。
但是,朱元璋给太子和皇子们配的军事老师就不太靠谱了,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胜、廖永忠等一班武将兼东宫官员。
这些将领在洪武朝前期纷纷领兵在外,后期不是早亡就是被清洗,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能够教授军事课程。那么皇子们的军事启蒙老师是谁呢?其实是皇帝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在郭子兴起义军中从小兵做起,自己武功出众,既当过冲锋在前的小卒,又当过小头领、中头领和大头领,有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
不仅勇敢,而且熟悉底层士兵和中层军官的心态,既能凭着情感带动人,又能靠着权利激励人。朱元璋把自己“善战”而“知兵”的本领潜移默化地向王子们传授,并多次组织军事演习让王子们操练。
洪武八年十月,皇太子朱标、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等年长诸王在中都凤阳第一次进行军事演习,现场操练。
此时,排行第四的燕王朱棣大约15岁。对于在战火中出生的年长诸王来说,战场对他们并不陌生,但是亲自指挥调动军队还需要锻炼学习。
洪武九年十月,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齐王在凤阳再次操练军队。
洪武十年春天,朱元璋将自己的亲军卫队“羽林军”及一部分卫所军兵划拨给排行第二秦王、第三晋王和第四燕王,增加三个王府的护*数量。
面对着几个20来岁的大儿子们,朱元璋还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精力和时间都很充足,不仅将练兵的方法传授给儿子们。
而且还把自己身边的亲兵交给他们,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军事才能传递下去。
太子、秦王、晋王、燕王以及略小一点的谷王、宁王、安王、辽王都能亲自领兵出征,足见明朝初期皇室军事教育的成功。
对于燕王来说,此后能够以王爷甚至皇帝的身份,吃苦耐劳、顽强彪悍,亲临战争第一线,甚至是直接与敌人正面格斗,并且能够将一大批中下级军官团结在自己身边。
屡战不退、败而不乱,与青少年时期父亲朱元璋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洪武九年,朱元璋将14岁的徐达长女许配给16岁的燕王朱棣,册封为燕王妃。
历代王朝建立之初,皇室与功臣联姻是常见现象,这种将国家公共事务与精英私人关系相结合的模式,直到现代社会仍然屡见不鲜。
朱元璋将帝国头号猛将常遇春的长女许配给太子朱标,此后,冯胜、蓝玉、常茂、常升等常遇春系将领先后执掌帝国主力部队。
将蒙元残余*的领袖、仍然威胁帝国西北部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妹妹许配给二子秦王朱樉,让镇守西安的秦王重点做“统战”工作。
而将大明帝国最有威望的徐达之女许配给燕王,则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参加起义的一批人。
是朱元璋翦灭群雄、定鼎天下的头号功臣,而且是朱元璋嫡系部队——淮西军事集团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