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东汉永初元年刻石

近日,在内蒙古开展的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组在阿拉善盟博物馆登记一件国内罕见、史料价值极高的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刻石题记的年号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时期,碑刻写于“永初元年”(107年),碑刻为东汉时期西北驻军所刻,文字内容有“汉武帝”“北置朔方,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郡塞,西界张掖居延”“王莽之乱”“更于郡之北山沙之外造烽燧”“永初元年””“勒石记焉”等20行,约一百余字,属于东汉时期在沙漠彰显汉威的勒石记功碑刻。

据阿拉善盟考古专家介绍,1986年,文物工作者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通湖山,发现这块长1.2米、宽1米的长方形石版,并及时拓片后运回阿拉善盟博物馆。由于秦汉石刻极为罕见,先后有内蒙古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释读,认为该刻石与拓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第一,此东汉刻石在我国秦汉刻石中具有特殊价值。该区域为东汉时期武威郡西部边界张掖居延属国的辖区,匈奴隔汉长城与居延属国对峙,汉代经过王莽之乱后,到东汉时期防御力量及西北少数民族内迁居延属国的变化情况,通过石刻文可以了解。文物普查发现的汉代西北边塞石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第二,对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阿拉善通湖山东汉刻石,字体为隶书,属于边关普通人士的书法,已经出现由隶书向楷书的变化,刻石见证了东汉书法艺术发展变化情况。

第三,刻石见证了东汉西北地区长城边塞修筑情况,其中的“居延烽燧”一直较好保持至今。

这部东汉石刻现藏阿拉善盟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