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高考情结 中国古代官员回忆科考的艰辛
地球人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古人当官的欲望比我们更强烈。现在想当公务员,上完大学还要参加国考,而过去想做官最少也要考两轮。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后面还有三四轮考试等着你,且淘汰率都极高。为了博取功名,很多人也是拼了,甚至考到死也没有考中。作为曾经的过来人,一些功成名就的官员纷纷出版回忆录,忆往昔峥嵘岁月。
先看白居易,最高官至太子少傅。28岁时考中进士,31岁才被授予校书郎,属于九品官,算是最底层小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讲到自己苦读的经历,“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乖乖,白居易苦读20多年,未老先衰,熬成小老头了。苦读是一方面,白居易肯定还有非法高考移民的担忧,因为他是从陕西到安徽冒籍考试的,这在当时可是违法的。
不仅如此,白居易的眼睛也给废了。“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这句,明显是高度近视后产生的飞蚊症,就是由于晶状体浑浊,眼睛在转动时,眼前总有类似蚊子式的小黑影在飘动。后来,白居易还专门为自己的近视眼作诗,“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在那个没有眼镜的年代,白居易只能在月朦胧鸟朦胧中度过后半生。
白居易诉苦的是平日学习,真正到了科举考试时同样不轻松。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必须提前动身赶考,奔赴省城、京城,很多都要走几个月。顶严寒、冒酷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当官,当大官。
明朝监察御史艾南英对考试的艰辛也有回忆。他说,考试的季节不是冷就是热。天还没亮,考生就开始入场,排队脱衣服接受检查,左手端着笔砚,右手拿着脱下的衣服。搜查很仔细,头发脚趾都要检查到,其他人就只能在室外等候。严寒之下,很多人被冻得直打冷战,还没开始考就已手脚冻僵。而考官那边躲在屋子里烤着火优哉游哉。考生又恨又气又感慨,没有空调伤不起啊。
考场里是没有任何取暖与消暑措施的,冬天冷、夏天热。酷暑时节,几百个人挤在一间大房子里,汗如雨下,屋子里都是人肉味。环境差也就算了,砚台还经常磨不出墨,那就更要命了,有些考生在磨墨上就要耗费很多时间。砚台为*采购,都是地摊货,质量很差。艾南英为此大骂胥吏腐败严重,让人寒心。其实,早在北宋的文学家苏洵就感慨过,“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