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汉武帝时改变中国历史的公务员考试

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这是刘彻当皇帝的第一个年头。

新年十月(当时以十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年仅十七岁的年轻天子签发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说白了,这就是一次选拔高级公务员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古今治国之道”,对象是全国境内所有的知识分子。

诏书一下,全国振动,不论是儒家法家诸子百家,不论是想升官发财的,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论是朝中有人家财万贯除了学问什么不缺,还是一无所有寒酸得只剩下学问的,都打点行装,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怀着各自的目的,来到长安谋前程来了。

其实,真的说起来,汉朝的公务员考试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还得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资历,得有人推荐。好在汉初政治清明,现如今司空见惯的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潜规则,这时候倒不是很严重。

所以最后到长安应试,也就是进入决赛的,就百来号人,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这年四十岁左右,俗话说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了,董仲舒却疑惑且郁闷得很。因为他从景帝时代出任博士到参加这次公务员考试,已经不得志长达十六年了。

说起博士这个官,他的学术地位,有点类似今天的院士,又兼有国事顾问的角色。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方技术士,无所不有。汉朝沿用博士制度,皇帝处理政务,遇到有什么不明白的疑难杂症,就把博士召集起来议论议论,最后写份内参供皇帝参考。贾谊就做过博士,常写参考文章给文帝。

老董在十多年的博士任上,默默无闻,一无建树,当然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待价而沽。这不能全怪老董,因为汉初的主导思想是黄老政治,讲个清静无为,而儒家是最喜欢搞繁文缛节,最好大喜功的东西,难怪老董郁闷得很,也无奈得很。

但是老董也没闲着,他开班上课,课上得很认真严肃,尤其是很讲究礼法,老师的讲台面前,有帷幕把老师和学生拦开,有的学生甚至毕业了也不晓得董老师啥模样!隔壁有座园林,里面鸟语花香,董老师三年了也不瞧一眼,更别说去玩了。”

董仲舒教授《春秋》,为汉朝培养了一批儒学人才。他的得意门生中,有做到地方诸侯国相的,也有在*任职的,如担任丞相长史的吕步舒。但是他自己始终却不得晋升。所以汉武帝初年的这次公务员考试,对于老董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现升职机会。老董又怎能不把平生所学,全部施展出来?

但是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向诸侯叫卖儒家学说,结果无人问津。董仲舒又是如何兜售他的新儒家学说呢?

董仲舒在第一份答卷,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说:“天和人是有感应的。统治者行正道,上顺天意,下应人情,就会有祥瑞出现。反之,统治者不行正道,不上顺天意,不下应人情,就会有灾异出现警告他。如果再三警告不知悔改,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那么,怎样可以讨得天的欢心呢?董老师说,一是统治者要自我约束。二是要教化百姓。老百姓都是作奸犯科之类,所以要教化他们。

那么,怎么教化百姓呢?董老师说,君主教化百姓的最好教科书,就是儒家思想呀!

董老师先攻击法家,说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结果没多久就亡国了。而汉朝初年奉行道家思想,鼓吹无为而治,在应该有作为的时候没有作为,错失时机。结果是皇帝再贤明,也不能使国家富强。

答卷交到少年皇帝那里,汉武帝一看,与从前的无为理论完全不同,观点新鲜、刺激有活力,文章又写得文美辞丰,旁征博引,好啊!

但是汉武帝还是有些不明白,究竟是黄老无为好,还是孔孟有为好呢?究竟是道家的简约风格好,还是儒家的繁文缛节好呢?究竟是德治好,还是法治好呢?为什么我做皇帝这份工作这么卖力,成绩却很一般呢?

董仲舒得了利好鼓舞,再接再厉,又写了第二策。

关于无为和有为的问题,董仲舒虚晃一枪,以时代不同为理由,提出无为政治适应于上古时代,到了周以后就不适用了。所以黄老已经过时,儒学却正当年!

关于简约和繁文缛节的问题,董仲舒开始亮出马屁绝招,儒家之所以繁文缛节,不就是为了“明尊卑,异贵贱,劝有德”吗?要是皇帝和百姓一样寒酸,又怎么分别贵贱呢?这个马屁拍得皇帝很舒服。汉朝皇帝大兴土木,贪图享受,自汉武帝起,不能不回避董仲舒的这一怂恿责任。

关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董仲舒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痛打法家落水狗的好机会,拼命攻击秦的暴政,推尚礼乐德政。(其实指责暴政虽然没错,但董仲舒因此贬低法治,抬高德治,却是在偷换概念,因为暴政不等于法治。)

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汉武帝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位学术大师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有所顾虑,于是三降天问,让董老师放开胸怀,大胆地说话,把事情讲清楚。

汉武帝道:“三代的王道都不一样,有没有一个万古不变,百世奉行,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之道呢?”

老子回答过这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吗?不可说也?”看来老子的回答太玄乎了,汉武帝要董仲舒清楚地说出来。

于是董仲舒便吐露真言了,他说现在国家是大一统的帝国,那么学术上也应该要消灭纷乱的百家,实行大一统的学术政策。那么,谁来统一学术,哪个学派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呢?

董仲舒的答案便只有一个,儒家!在他看来,学术上不需要争论,也不需要对手,一花独放,百芳凋零。

读史到董仲舒处,总莫名地想起金庸的大作《笑傲江湖》,“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仿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翻版,任我行、东方不败、左冷禅这些虚构的武林人物,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董仲舒等等,似乎有若干相通。而天生不受羁勒的令狐冲、退隐世外的高人风清扬、追求艺术*珍惜友谊的刘正风等人,依稀又看到了一种道家的理念。儒道较量,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演变,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或许后者的影响,还来得更深远些?

看到这份答卷,汉武帝便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