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称帝之谜 手握重兵为何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四点原因。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而言,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国藩熟读史书,也深知*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晚清时期的中国,列强环绕,已经经不起一点内乱了,过大的动乱只会给带来亡国的危险。
而且当时洋务事业蓬勃发展,曾国落还对实业救国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把自己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的建设之中。另外,曾国藩不想做赵匡胤可能还与曾国荃有关,他也不想再重演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故事,曾国荃积极劝进,甚至比赵光义更有野心,曾国藩即使黄袍加身,也难保曾国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次,从实力上讲,湘军虽名义上有30万,实际上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人。李鸿章淮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曾国藩湘军内部并不团结。而且曾国藩手下几员大将都已自成一派,关键时刻也难保他们不投靠清*转而对付自己。
况且,湘军经过长年的征战,已不复当年朝气,军纪腐败甚至超过当年绿营,战斗力也明显减弱。此外,曾氏集团的下属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也并不愿意与李秀成的太平军*合作,因为有失他们的声望。
第三,从当时的中国现状考虑,内忧外患,即使打败清*,坐上了皇帝宝座,曾国藩所接手的*早已残破不堪,更何况还要面对列强的侵扰。
第四,对于清*来讲,对曾国藩早已有所防范。咸丰四年,曾国藩自主招兵数万攻陷武昌,就引起了清*的警觉。一介闲官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对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天京陷落之后,清*当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实际也在监视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留下许多经典的着作,字里行间体现出他并不是贪图名利之人。也许换个有野心的人手握兵权,真会发生*的事件。可是曾国藩有自己的考量,所以面对眼前的一大块肥肉才没有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