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战绩少待遇却最好?为什么吃自己的眼睛
我们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夏侯惇吃眼睛的那一幕,足见其忠勇,曹操最重用的将军有四位:惇、仁、渊、辽。夏侯渊守西线汉中防刘备,曹仁守南线荆州防关羽,张辽守东线合肥防孙权,而夏侯惇则是“都督二十六军”,这个预备队队长职位的分量也不轻啊。这岂不还有点儿南宋岳飞“天下督召讨兵马大元帅”的意味?全国各线军事都由他来支持。如此安排,既发挥了渊、仁、辽的作战优势,也避免了惇的“非优势”(不能说是缺点,毕竟最早的天下是他帮着打的),并且也给了惇一个最荣耀的位置。
夏侯惇在三国中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拔下自己的眼珠“啖之”,他的功劳比不上曹仁、张辽,但是他的待遇确是最好的,死后还得谥以“忠候”。那么曹操为何要对他这么好呢?
看三国会遇见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军。
说一个人,我们往往应有个参照,那我就拿曹仁来对比一下吧。死后被曹魏谥曰“忠侯”这个最好谥号的只有两个人―――夏侯惇和曹仁。所以拿曹仁来比较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只要“赢了”曹仁,那其他将领诸如张辽、徐晃,乃至夏侯渊等将军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三国志》上看,夏侯惇的资格要更老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陈寿写三国志那是简练得没的说。《惇传》:“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这就是说,最早最早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阵前单挑,攻城掠地,随孟德使唤的第一个人就是他夏侯惇。这种话在夏侯渊、曹仁、曹洪的传里是根本没有的。这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先提一下陈寿写三国志的特点,如果陈寿写了,那就基本上一定是真实的并且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那么,就冲夏侯惇这一点,曹操对他的感情就要绝对深于其他人。
在这里我不是说曹操起兵时其他人就没打过仗,但起码可以这样理解,最初在众将中,惇的功劳是最大的,卖力气是最多的,也是曹操最依仗的。曹操最初的本钱是夏侯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帮他拼下来的。曹仁当然也很出色,很卖力。但曹仁是曹操的“从弟”,说句不好听的,为了你哥,你卖力是应该的。而夏侯惇和曹操就是朋友老乡,你说曹操能不对夏侯惇好吗?
这里当然就也有个先来后到的关系。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时候交的?是在小学和初中!以后到高中大学交的朋友也是很够意思的,但心中总是觉得和小时侯一起长大的哥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对吧?所以,夏侯惇和曹操有着感情上的关系。
我们再看下一个方面,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句话也是仁、渊传中所没有的。这是一种忠厚朴实的优秀品质。他不贪财并把曹操给他的恩惠继续下发,来为曹操积德(起码造成了这样的效果)。我当然也不能说曹仁、夏侯渊就贪财,但起码在这方面,夏侯惇就整个曹魏的楷模,再加上曹操历来也崇尚节俭,所以夏侯惇就是一个全军的表率。
曹操也就应当并理所当然地选择这样一位有着功劳苦劳并忠勇实朴的将军做全国的除他曹操之外的最高军事长官――前将军。曹操是魏王,当然也就最多只能给他前将军。当然,曹丕即王位就封他大将军是不合常理的。不过这也说明了曹丕篡汉的动作已经开始了――封了王所没有资格封的大将军。当时曹丕封曹仁为车骑将军,后来称帝了,夏侯惇过世了,才封曹仁为大将军的。
如此说来,战功卓著的曹仁似乎就有点“逊色”了。这坐镇大后方的位置必需要由曹操最信任,且最称职的人来担当,以惇的威信当然够资格。
至于惇的战绩为什么没有被陈寿记下来,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作为最初的裨将跟随曹操作战,自然功劳都归在曹操名下,如“太祖破某某”、“太祖拔某某地”,而不能写“惇如何如何”。如此岂不犯上了?另外,最早曹操没有太大的名气,所以也就无人来记录他夏侯惇的功绩。而后来等曹操名气大了,地盘广了,又加进来张辽、徐晃等人,征伐并非优点的夏侯惇也就不必再随处征讨了,而是领了另外的艰巨任务――守曹操的后方。这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但却不易看出功绩来。但也正是因为有夏侯惇和荀彧这样信得过的人留守后方,曹操才可以全身心破吕布,灭袁绍,平定北方。这不就是夏侯惇最大的功劳吗?所以夏侯惇在曹操中后期的无机会立战功更成就了他立了全局战略的大功!
此外,正史中夏侯惇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物,他一生军旅生涯,为人质朴,所得钱财尽分之于军中将领,有了这样一位良将坐镇后方,谁人不放心?因此曹操对他十分恩宠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