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振兴不了(东北为什么不能振兴)
全部展开
次数不多,现在是第二次。
第一次振兴是有效的,但是方式不对。
第一次振兴东北,使东北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但东北急功近利,继续做大做强重工业.如果它想振兴,这是一个短期和快速的措施,立即见效。
之后呢?大陆制造业萎缩后,重工业产品滞销严重。
这是第二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全部展开
东北人都来南方买房定居了。什么是东北振兴?
全部展开
东北已经有了一套与主流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和言行举止。换句话说,东北人普遍排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你肯定会做不同的事情。
全部展开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留住人才,人才流失,就很难盘活。
全部展开
东北以重工业为主,高峰期占全国90%以上。
中国的制造业严重依赖东北生产的资源。在八十年代及以前,这些资源被分配到内地白白使用,计划经济没有商业关系。
现在市场经济没了,内地制造业却垮了,夸夸其谈。大陆人没有考虑如何实现制造业的复苏,而是把钱从实体经济中抽出来,投入到虚拟经济中。炒股,超级万文,超级珠宝,超级翡翠,甚至演唱会门票。
这样一来,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复苏无望,东北的重工业产品自然没有市场。
东北要恢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放弃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问题是,东北放弃重工业了吗?中国一半的资源都会流失。
国家能同意吗?你敢同意吗?
《城市的精神》一书的贝教授曾说:“遗憾的是,中国城市在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了苏联式的现代化,在后30年采用了美国式的现代化,并保留了两者中最糟糕的部分。”
这句话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美国的现代化道路正在发生;而广大的西部内陆三四线小城市依然保留着“苏联模式”。两者的折叠程度不亚于平行宇宙。
“美国模式”就是我们今天在繁荣的沿海一二线城市看到的:摩天大楼、百货公司、无数咖啡馆、无数科技公司。星巴克谈的不是PC就是VC,有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那里的人文明有礼。
中国大多数城市在“苏联模式”规划中仍有共性,如:
强调有利于汽车行驶的主干道,而不是纵横行走的街道;
实行分区制度,将居民区与工业区和商业区分开;
人口爆炸的时候,通过铺大饼向外扩张。……
比如五六十年代以来各大城市出现的“工人新村”,就是“苏联模式”的产物。从选址到小区规划,再到户型设计,工人新村体现了当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强烈的集体意识。这些新的村庄有自给自足的食物农场、商店、学校等。住在同一个新村的大部分都是同事和熟人,类似于一个“熟人社会”。
比“新村”更极端的是“大国企”。当年,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主要是钢铁和煤炭,建立了托儿所、小学,甚至书店、医院、电影院等。工厂是社会,是小城市。70、80后的很多童年都是关于“大工厂”的集体意识。
“苏联模式”的优势在于“集体”的强调和归属。这种强烈的归属感恰恰是现代大都市所缺乏的,现在也是极其珍贵的。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当地的油田和矿业工人在网上贴出保卫厂区和分享
“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各有其合理性。各有利弊,要互相尊重。就像大城市和小城市一样,但能独立存在,安全吗?
东北像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早就烙上了浓重的行政色彩。这块“龙兴之地”,曾经是北方民族,吞了几千里,1644年因为满清*的“禁关”而长期关闭。结果汉人被封闭,迫使史诗《闯关东》的起源,却也成为没落的俄国贵族眼中的“天堂”,战败的哥萨克骑兵,*的犹太人。
三百年前,乘着关东浪潮。图像源网络
“宁舍故土,不舍满洲”。在日本统治的14年间,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得益于日本的资本和技术,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东北在当时也成为了世界重要的经济区域。日本投降后,东北保留了部分工业基地,但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基地一度瘫痪了东北的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不遗余力地享受着计划经济的倾斜。在中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多达52个项目部署在东北地区。“一五”期间,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等一大批产业基地初步建成。这期间辽宁省的项目最多,也为东北三省未来发展不平衡奠定了基础。25、35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重在发展重工业,越来越倾向于采掘业,如辽源煤矿、抚顺煤矿等。“四五”期间,大庆油田的开发引起了东北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种巨大的变化也是用中国无与伦比的声音形成的:石油工人一喊,地球就震动三次。在1975年的大庆,石油工业终于取代了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产值第一的工业。值得一提的是,“大老虎”*被石油行业的前景所吸引。相对而言,虽然煤炭等工业部门产值有所增加,但相对地位有所下降。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覆盖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的摇篮”名副其实。
同时,10万解放军复员官兵奔赴北大荒,年产粮食600亿公斤,成为世界粮仓。东北农业的辉煌和工业的繁荣,以及“工业宪法”、“钢铁侠精神”等诸多有创意的名词,让其他省份望尘莫及。“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中国最早的汽车企业,中国最大的油田……”,这些修饰语的背后,都与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大力支持有关。比如生产技术的优先配置、生产资金的大规模投入、产品的统购统销等。它们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资料的直接分配,还包括物质生产过程的制度安排。这些资源的获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的根本条件。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建立以来,对配置的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
铁王曼金喜的图来自网络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正是这些配置资源的大量投入,埋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自80年代以来就陷入困境的祸根。
东北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的国有企业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极大地显示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当时,东北地区的产品和资源长期以公平的价格运输和无偿捐赠,这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1978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初步探索。90年代初,以原材料工业为基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日益陷入困境,许多传统优势产品因竞争力低下而萎缩。从1993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制度创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已经完全暴露在市场经济*下,原有的工业发展停滞或衰退。在注重效率和市场原则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相对于东北经济发展的停滞,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2005年,内蒙古东部的孟思市正式纳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启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使辽宁中南部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而煤炭和森林资源丰富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地已经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全面转产的局面。大庆油田的开采成本也急剧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黑龙江省几种自然资源的优势迅速减弱。
振兴东北的口号虽然听了很多年,但今天依然没有起色。或者说某种程度上东北振兴失败了。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黑龙江省经济增速为4.1%,居全国最后;吉林和辽宁的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7%和7.4%,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是全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最低的。
事实上,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除了自然资源枯竭之外,还有经济*改革、经济战略调整和市场化替代导致的资源配置断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趋势是,**持有的分配资源不断从国家分配到地方分权自治,也可以说*的分配转向了市场的调节。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显然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曾经依赖的资金和计划销售都被堵死了,这就相当于原本由国家承担的企业进出口被堵死了,支撑东北国企的两个生死攸关的配置资源被打破了。具体来说,由于企业与*之间产权不清,*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是必然的。所以国企比私企更敢向银行借钱,低水平重复投资。东北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银行不愿意放贷,国家资金来源受阻。至于计划营销,习惯于依靠国家包销产品的国有企业,面对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企业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力,处于弱势,大量产品积压,逐渐使其生产窒息。
总的来说,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本只是全国生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整体结构和功能都是以此为初衷而设计的。现在,计划经济机器不存在了。因此,东北成为区域崩溃样本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东北振兴失败的症结所在。
但纵观世界老工业基地衰落改造的历史,虽然都是老工业基地兴衰的苦史,但最终还是实现了自我进化。无论是美国的锈带复兴模式,还是德国的矿进化模式,还是英国的生活模式的调整和创造,荣耀都会
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图像源网络
德国矿山的演化模式:1 .在整顿传统产业的同时,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2.致力于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技术改造和应用;4.为入驻企业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可以获得优惠贷款或部分免费援助,尤其是中小公司。
英国调整和创造活力的模式:1。对一些“夕阳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业务改革,使其获得活力;2.依靠市场力量、宏观环境和政策措施为结构调整铺平道路;3.引入不同行业之间的绩效竞争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对绩效好坏企业的奖惩,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同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将激励机制纳入绩效体系来提高服务水平。
总结三个模型,不难发现一些共性。在改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淘汰传统产业,也不是单纯的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而是对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充分利用老工业区丰富的教育潜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转化。通过*的输血政策,获得低息贷款和优惠政策,最终使老工业基地实现自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