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监回忆 光绪儿时忍饥挨饿 常跪地哀求乞食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据说光绪刚进宫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日夜啼哭,慈禧本就不是一个会带孩子的人,她也是束手无策,最后只得派人去醇王府问怎么办。

醇亲王奕譞说,大概是因为载恬的乳姆没去,去了可能就不会哭了。

按当时的规矩,没有四品以上的官职是不可以进宫的,但慈禧太后被小皇帝的哭声弄得实在是头皮发麻,她为求一时清净,也只好赏与光绪的乳姆四品官服并将之召进宫中,小皇帝这才破涕为笑。

不料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小皇帝又放声大哭,慈禧不知所措,问光绪的乳姆:“这又怎么了?”乳姆想了想说:“小皇帝在醇王府的时候,府中有个马夫的儿子,和小皇帝年龄相当,两小孩成天在一块嬉戏,相处得极好,大概现在是因为找不到玩伴才哭的吧?”

慈禧太后听后只好再次破例,赏给马夫的儿子四品官服,并立刻接到宫中,承担陪小皇帝玩耍的重大政治任务。小马夫来了后,小光绪这才嬉戏如常,慈禧太后也乐得轻松。

以上是野史,当不得真,不过,光绪自从进宫之后,慈禧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他与醇王府的关系全部切断,即使是光绪的亲生父母醇亲王夫妇,也不许有任何的联系。

进宫之后,光绪的名分便由慈禧的外甥和侄子变成了慈禧的继子,而在慈禧的授意下,服侍小皇帝的那些太监宫女也从小就向光绪灌输“皇帝的母亲是慈禧”的观念,据宫中太监说,光绪后来一直称慈禧叫“亲爸爸”,不知是真是假,亦不知何解。

不管怎么说,打光绪进宫之后,慈禧便成了小皇帝至高无上的主宰。当然,慈禧对光绪的关系也未必是外间人所传的那样恶毒和刻薄。

事实上,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便由既是姨妈又是伯母的慈禧太后照管,并亲自过问小皇帝穿衣、吃饭、洗澡、睡觉等生活琐事。但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虽然慈禧也很想做好,但由于在个人性格及耐心等方面的缺陷,她显然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譬如她自己儿子同治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失败的案例。

鉴于同治的经验教训,慈禧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对光绪严厉管教、严格要求,免得重蹈同治的覆辙,但矫枉过正的是,慈禧完全忽略光绪与同治两人实际情况的差别。

事实上,同治是个性格活泼好动的人,对他严格一点、严厉一点,可能会收到好的效果,而光绪的性格相对比较内向,这套方法不但不适用,反而会造成他日后不可弥补的性格缺陷。

当时在宫中服役的太监寇连材在他记的《宫中日记》中说,慈禧对待光绪一贯是疾声厉色,在光绪小的时候,每天总是诃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光绪长跪。

长此以久,光绪见了慈禧太后如同老鼠见了猫,战战兢兢,胆为之破。光绪本就胆小,在慈禧的威严强压之下,以至于长大之后都害怕听锣鼓吆喝之声,有时候听到天上打雷也会吓得腿直哆嗦。

就连光绪每次到慈禧那里去请安,只要慈禧不命他起来,光绪就只能跪在那里,动也不敢动一下。

寇连材还说,光绪每次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十几中菜肴馔品,罗列满案,但离光绪坐的地方稍远的菜大多已经臭腐,原因是菜几天都没有换过,而离得近的菜虽不臭腐,然大多久熟乾冷,一点都不可口。

光绪也不敢说,每次都吃不太饱,有时想御膳房换一馔品,御膳房就必须奏明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往往要光绪从小培养勤俭之德,最后光绪也就不敢再提要求了。

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也说,“光绪在十岁左右的时候,由于经常吃不饱,他每至太监房中,必先翻吃食,拿起就跑,等到太监追上,跪地哀求,小皇帝已经将馍馍入肚一半矣。小皇帝如此饥饿,实为祖法的约束,真令人无法”。

有一次,养心殿的窗户破了,北风吹面,很不舒服,光绪便让内务府大臣立山去用纸糊好,当时立山正受宠于慈禧太后,可怜光绪苦寒,便没有请示慈禧太后就把这事办了。

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责骂光绪说:“祖宗起于漠北,冒苦寒而立国。你听朝难道还怕风寒不成?”

随后,慈禧太后又把立山找来痛骂一顿,越说越气,立山弄不好要遭不测之祸。李莲英平时和立山关系不错,在旁边为他解围,喊道:“立山滚出!”立山一时醒悟,便仰跌地上,翻转四下,滚出帘外,慈禧太后见了一乐,这才放过立山。

由于慈禧过度的强调威严,使得光绪从小就缺乏母爱,成天生活在恐惧当中,这对他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对此,慈禧一来是不懂得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二来也因为她再次垂帘听政,外间的事务非常繁忙,因此也是经常疏于对幼时光绪的关心与照顾。作为一个母亲而言,无论是对同治还是光绪,慈禧都是不称职的。

据光绪的师傅翁同龢在他日记中的记载,他第一次见到光绪的时候,发现小皇帝性情敏感,体弱多病,这也说明光绪在宫中的第一年过得并不开心。

在光绪四岁半的时候,慈禧便按祖制给他安排帝师开始上学,由于翁同龢曾做过同治的师傅,而且教书尽心尽力,于是便让他继续做光绪的师傅。

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光绪年龄太小,学习内容又枯燥乏味,因此经常哭闹不止或者静坐不理,让师傅翁同龢也极为头疼。

不过,在翁同龢的谆谆教导下,从小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光绪却突然找到了久违的人间情感,他后来逐渐接受了这个对他关心备至的师傅,并渐渐爱上了学习。

对此,翁同龢非常欣喜的在日记中记载,说光绪“读书极佳,一切皆顺”,有时候读书是如此之勤奋,在吃饭前“竟无片刻之停”,类似这样的记载在翁同龢的日记中比比皆是。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同样是一个老师,为什么同治就不成器而光绪就喜欢读书呢?

除了个人天性的差别之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同治毕竟是慈禧的亲生骨肉,即使遭到呵斥和惩罚,也不会感到过分害怕;但小时候的光绪就不一样了,他在宫中非常无助和孤独,对于慈禧太后,他感到的不是亲情而是恐惧。

唯有在书房里,小皇帝可以和师傅翁同龢随意嬉闹,经常去抓抓师傅的耳朵、扯扯师傅的袖子,而翁同龢也不生气。更重要的是,光绪发现,如果自己学习好一点的话,那么被慈禧呵斥的次数就会少一点,这也使得他更加勤奋学习。

对师傅翁同龢的依恋也是光绪发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光绪的帝师,翁同龢不仅在学习上耐心教导,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了小皇帝无微不至的照顾。譬如在光绪六年慈禧生病的时候,宫中太监便疏于对光绪的生活照管,结果九岁的光绪亲自铺炕弄出了血,倒水又被烫起了泡。

翁同龢见后大怒,便去找太监算账。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师傅翁同龢出面,为小皇帝提供保护。这时间久了,在从小就缺乏父爱的小皇帝心中,翁同龢就在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父亲的角色。

光绪七岁的时候,翁同龢因回籍办事,小皇帝得知师傅要离开自己后,整整一天都情绪低落,彷徨不已。在翁同龢离开的两个月里,光绪帝无心学习,后来连读书声也没有了。

等到翁同龢回到北京的时候,小皇帝拉着师傅的手,高兴得眼泪直流。这一天,小皇帝精神振奋,朗朗读书声连太监们都被吸引了过来。后来,书房里的太监偷偷的告诉翁同龢:“自从师傅走后,皇上从来没有这样大声读书过!”翁同龢听后也是老泪横流-小皇帝在宫中真的是太孤单、太可怜了!

从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便跟着翁同龢在养心殿东暖阁的学习了近二十二年。尽管光绪的好学让慈禧和师傅们感到高兴,但其中也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光绪似乎对外面的世界非常漠然或者表现出信心不足的样子,等到他稍微长大后,他已经习惯于在书房中看书学习,并以此作为打发时间主要方式。

每逢过节或者是举行庆典的时候,慈禧太后往往会让光绪去陪她看戏,但光绪明显对此没有兴趣。碰到这种时候,慈禧也称赞光绪“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这话或许也隐含着另一种贬义。毕竟,一个缺乏活力的君主也并非是国家之福,而光绪这种类似于畸形的行为方式,也反衬了他在宫中生活的压抑和苦闷。

对于光绪的成长,太监寇连材在《宫中日记》中总结说:“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指光绪帝)。盖凡人当孩童时,无不有父母以亲爱之,顾复其人,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虽在孤儿,亦必有亲友以抚之也。

独皇上五岁(实为不足四岁)登基,登极基后无人敢亲爱之,虽醇邸之福晋(即光绪的生母),亦不许亲近,盖限于名分也。名分可以亲爱皇上者,惟西后(慈禧)一人。然西后骄侈淫佚,绝不以为念。故皇上伶仃异常,醇邸福晋每言辄涕泣云。”

看来,寇连材虽然是个太监,但人情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与他相比,慈禧太后在这方面的情商就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