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施工图”将出 学者前瞻四大热点问题
(两会观察)中国经济“施工图”将出 学者前瞻四大热点问题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中国经济“施工图”将出 学者前瞻四大热点问题
中新社记者 夏宾
全年GDP目标怎么定?专项债的整体规模有多大?货币政策下一步怎么操作?全面实行注册制如何推进?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的*工作报告也将随之公布,而这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围绕外界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中新社记者采访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给出前瞻分析。
资料图:一家制造企业内,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GDP目标突出稳中求进
疫情暴发之年,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去年一季度创下同比增长18.3%的喜人数据后逐季回落,今年GDP目标该怎么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已进入瓶颈阶段,疫情反复扰动,政治格局动荡,宏观杠杆率不断抬升,国际货币政策进入紧缩期。
再看中国内部,同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例如出口驱动边际走弱;消费动力不足,市场需求放缓;房地产风险及传导效应,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在加速边际递减等。
田轩表示,在2021年高速复苏的高基数效应叠加多种下行压力和扰动风险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稳增长,各发展目标也是突出“稳中求进”。中国GDP增长目标预估为5.0%至5.5%之间,基建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为4.5%,制造业投资增长回落至4.0%,稳内需政策下消费增长预计为6.0%。
专项债规模预计大幅上涨
“基于目前中国经济走势,基建投资将在稳经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田轩说。
去年12月份,中国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各地累计发行新增地方*专项债8775亿元,占“提前批”额度的60%以上。田轩称,预计今年将提前完成预期目标,专项债规模将大幅上涨。
规模大增的专项债会“造福”哪些领域?田轩认为,主要将投向与“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更好结合的重大项目和基建投资。主要包括新基建、新能源基建、交通物流类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保障房、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市政园区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货币政策应配合产业升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最新撰文再次提及,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这一表述近期在官方发声中多次出现。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说,货币政策从2月开始确实出现宽松,各大银行都要找好的项目去增加贷款,推动经济发展稳增长是今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有宽松的经济政策。
宽松政策该“宽”给谁?鞠建东称,2018年后,中国开始走向一个知识化的创新时期,新的增长点就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升级,是以创新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扩张。“发行货币去推动需求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主导产业的变更和产业机构的升级。”
为此,鞠建东建议,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科技升级,二是人力资本投放。换言之,“宽”政策应给到上述两个领域。
资料图:银行工作人员清点货币。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全面注册制推进仍需“闯难关”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望在今年正式落地,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认为,首先要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只有充分全面的信息披露,投资者才能对上市公司进行充分定价;针对信息披露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要强化执法,严格查处各类造假行为。
其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机构投资者也要发挥研究和信息优势,促进上市公司的价格发现。
有人担心,全面注册制下是否会出现更多公司浑水摸鱼冲击上市的情况?张晓燕表示,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让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充分发挥。监管部门既要进一步为上市企业的再融资提供必要的便利,也要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融券做空等相关制度。
“优胜和劣汰两端相辅相成同时发力,将对有效维持注册制改革后的市场秩序起到关键作用,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带来保障。”张晓燕说。(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