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九*歌

九*歌

九*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传统民歌,九*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1年5月23日,九*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九*歌外文名:Jiujiang folk song遗产级别: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文号:国发〔2011〕14号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遗产编号:Ⅱ-141申报地区:江西省九江县

历史渊源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澱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如今,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演唱山歌是这里世代流传的习俗。

主要特点

九*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九*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在纷呈的山歌中,“三声腔”在九*歌中特点最突出。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以“(1)2 5”五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槓桿,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部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九*歌图2 九*歌联唱

传承价值

九*歌乡韵浓郁,艺术感染力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财富,也是民众的精神食粮,它是劳动人民“以口相传,即兴而歌”的方式传唱形成的,演唱起来却朗朗上口。在生产中可消除疲劳,增加劳动热情,在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添了生活激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嚮往之情。
九*歌图3 九*歌“不洗衣裳单望郎”
九*歌既是一本抒情诗,也是一部教科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歌词内容不仅涉及劳动、爱情,还涉及天文、地理、五穀、花鸟、生活哲理及历史故事等。具有情感性、趣味性、知识性等多重功能。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50首中,九江的“三声腔”最独具特色,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代表作《新打脚车四部头》获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改编一等奖、演唱一等奖。先后刊登在《音乐通讯》、《天津音乐》、《江西民歌》、《心声歌刊》等刊物,被誉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传承情况

九*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民众的精神食粮。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人们以诗一般的语言说明五穀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表现爱情在九*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穀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增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但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加上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传承古老山歌的热情正在丧失,原生态九江“三声腔”山歌出现生存危机,这些都是造成“九*歌”面临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保护措施

对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方针和工作原则,江州区抓住机遇,乘此东风,下大力气,奋力抢救和保护。组织了大批人员对“三声腔”山歌进行蒐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採取录音、录像、数位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三声腔”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事物作妥善的保存。收集、整理《江州区民歌集》260余首,其中“三声腔”山歌100余首。对有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要保护。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习自觉,组织中青年山歌传承骨干到山歌流传的重点区域传播演唱技能。县文化部门还会同城门乡*组织各类山歌赛100余场,参加人数达10000余人次。利用广播、电视、网路、报刊等媒体对“三声腔”山歌进行广泛宣传,定期举办山歌演唱会,扩大了“三声腔”山歌的影响。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制定了对“三声腔”山歌进行抢救文化性保护措施。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县文化艺术之乡——城门乡专门搭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让民众唱歌有去处,活动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