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是做什么的

1、为制定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2、制定并实施国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国家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
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对影响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营养食品、劳动、环境、辐射、学校卫生等危险因素进行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人健康、心理健康、口腔健康、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防治对策。
4.参与和指导地方*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健康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急体系。配合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5.参与疫苗研究,开展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为国家免疫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和评价。
6.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检测检验方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推进国家公共卫生检验工作标准化,提供相关技术仲裁服务,开展卫生部认可的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和风险分析。
7、建立健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负责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组织实施全国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调查,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9.开展影响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防控策略和措施的研究和评估,推广成熟的技术和方案。
10、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参与和建立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项目,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推广成熟技术和经验。
11、负责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技术指导,研究农村发展与饮用水卫生相关问题,为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12.组织和承担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有关的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
13、负责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培训。
14、开展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15.承担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原标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搞清楚“疾控”到底是干什么的了
自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的15年里,中国从未出现过像非典那样严重的疫情。
平静的背后,是中国医护人员的沉默。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制作了这一系列纪录片-《永不停歇的疫战》,将于2018年第一年向观众呈现。
影片如片名,无烟感地记录了中国医疗卫生人员与传染病的战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五种“黑技术”,它们是从应用中产生的。
一个
隐形大网
在*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多布村,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它和mainland China隔开了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一个边境城镇
2015年4月25日,一个伟大的
原本多埠村的驻村医生不仅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还承担着监测疫情的重任。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将立即向乡镇卫生院报告。
藏族村医立即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
早期报告和早期治疗
吉隆镇卫生院是疫情监测的最基层单位之一。无论有无疫情,都必须每天报告当天的传染病疫情。
看似普通的电话“平安”意义重大,触动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监测网络——网络直报系统。
吉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吉隆镇卫生院疫情报告后,立即将数据录入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监测中国任何地方的疫情。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直报网络
监控几乎所有乡镇
截至2016年底,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连接的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防控机构已达6.8万家。
换句话说,网络直报系统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和社区,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传染病监测。
2
病原体的“指纹”
由于这一直接报告系统,2012年8月,在几个南部省份发生的18起霍乱病例立即得到监测。
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一直很少见。传染病病例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是非常不正常的,这也让防疫部门很紧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阚彪负责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从各省收集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这些疫情都与晚餐有关。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阚彪
结果,中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启动了病原体鉴定网络——这在中国是第一个,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其他国家建立了世界上类似的病原体鉴定网络。
下图中灰黑色的“条形码”是每种病原体的核酸“指纹”。
病原菌鉴定网络
从基因层面找到罪魁祸首
“指纹”可以帮助科学家识别遗传物质是否存在差异,即使病原体在形状和种类上是相同的,也需要计算机根据核酸“指纹”进行识别。
配合全国病原菌鉴定网,我们推出全网搜索,导致2012年霍乱爆发发的致病原因。
  很快四川、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的疾控人员开始取样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发病的病人大多数都是食用了甲鱼。
  于是一些地方的疾控人员对当地市场上的甲鱼取样,在实验室分离培养病原体,并将甲鱼感染的 O139 群霍乱弧菌等样本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
  阚飚分析发现,这些病原体的基因图谱惊人相似,他说,「病人菌株、甲鱼菌株,甚至一些洗菜盆上提取的菌株的指纹图谱都是一样的。」
  这些人感染的霍乱,都可能和这些甲鱼有关系,这样疫情就找到了源头。
  最后发现,2012 年引发霍乱疫情的原因是由某个池塘的甲鱼被 O139 群霍乱弧菌污染,通过物流进入各地批发市场,再进入人们的家庭。
  随后,疾控人员找到了并关闭了这个甲鱼池塘,也从源头上结束了这次疫情。
  3
  自动温湿度监控系统
  说到传染病,不得不提疫苗。作为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
  从疫苗生产出厂到接种,其中要经历多个流通、运输和储存的环节,为了保证疫苗的稳定性和抗原性,全程的冷链就格外重要。
  冷链,顾名思义,就是疫苗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在低温环境的系统。
  那么,怎么保证各个环节到达冷链的要求不出纰漏呢?
  答案就是自动温湿度监控系统。
  在疫苗运输的过程中,车辆的行驶路线,车内温度、安全状况等都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中。
  即使跑在路上
  也有疫苗冷链监测系统时刻监控
  疫苗到了接种点后,每个接种点的冰箱也都在监控之中,一旦出现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的这套系统将全市的疫苗安全纳入到网络监控中,实现了统一管理、实时连接、监控无死角的目标。
  这套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疫苗管理网络的一部分,发挥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宣布:经世卫组织专家评估,中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达到或超过世卫组织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的全部标准。
  4
  「人工肝」抢救 H7N9 患者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
  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该技术在治疗细菌感染等方面已相当成熟。但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竟将它运用到 H7N9 流感的治疗上,此技术属全国首创。
  当这名 H7N9 患者被送到李兰娟面前时,他的情况很凶险,肺部及呼吸功能严重衰竭,当时医生们都说这个病人肯定是没救了。
  而李兰娟只觉得:「这个患者才 38 岁,应该还有可能救治。」
  结合这位患者的入院时的情况――两肺迅速进入「白肺」(一般是指的重症肺炎其在 X 光检查下的表现,肺部显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状而得名,白肺一般都预示着肺部有被炎症所侵润)状态,肺的交换功能变差,紧接着就是呼吸功能衰竭。
  李兰娟想,H7N9 患者死亡,往往是由于肺部有大量的炎症因子无法清除而造成的呼吸衰竭,既然「人工肝」技术能够使炎症因子下降或清除,为什么不用它试一试呢?
  于是,李兰娟大胆决定用人工肝技术治疗 H7N9,即将「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嫁接到「H7N9 流感」的医治上。
  最终,「人工肝」技术成功地降低了患者的肺部炎症因子,这位 H7N9 患者被成功抢救,人工肝技术也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将新发、突发传染病纳入到治疗范围中。
  5
  红外智能测温系统
  2009 年 6 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甲型 H1N1 流感警戒级别升至 6 级,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先后爆发流感疫情。
  世界各国顿时紧张起来,首先感觉到压力的是各国的口岸检疫人员。
  深圳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单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和中国最大的旅检口岸。每年从这里出入境的旅客达 2.3 亿人次,入境旅客量占全国的 46%,交通工具检疫量占全国的 70%。
  高密度的人流物料,给口岸检验检疫带来巨大的压力。
  面对每天高密度的入境流量,深圳口岸的检验检疫是如何应对的呢
  这里是入境旅客过检的第一道关口,检验检疫人员密切观察着入境旅客的健康状态,第四代可视化红外智能测温系统,时刻监测着每一位入境旅客。
  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道关口
  就是检验检疫构筑的国门安全防线
  全自动无干扰的测温,而且锁定在旅客的面部。
  实现精准测温,对体温升高的旅客,系统会以红外截图、声音报警、闪光的方式提醒,把这名旅客从中筛查出来。
  安装在入关口岸的
  测温人脸识别四位一体的智能系统
  在使用这套智能测温系统之前,旅客需要停留 3 秒钟,站在那里接受体温检测,在深圳口岸每天超过 60 万出入境旅客的情况下,对通关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第四代智能测温系统投入使用后,旅客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体温监测,极大地提升了通关效率。
  这套测温系统不光了提高通关效率,在输入性传染病例的捕捉发现上也毫不含糊。
  2016 年 2 月14日下午,深圳皇岗口岸检疫局的奚汉通,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监视屏,温度显示数字在不停地跳跃着。
  突然一个红色标记闪现出来,奚汉通立即上前拦截了这位旅客。
  经过检验检疫人员的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位旅客来自寨卡病毒传染病疫区,还表现出体温升高、咽红等一系列症状。
  这引起了检验检疫人员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对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同时采集了血液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查,检测结果呈寨卡病毒阳性。
  这次事件标志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流行于国外疫情随时可能逼近中国。而敏锐的智能测温系统,是守护「国门安全」的一项有力武器。
  还有更多精彩
  摄制组走南闯北,筹拍近一年呈现出的 5 集纪录片,当然远不止我所写的这些,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继 SARS 之后,它的「妹妹」 MERS 是怎样被我国疾控系统扼杀在萌芽之中的?
  在支援西非三国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检测队是如何创造零感染奇迹的?
  面对不明病原体的危重患者,又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查出病原体的?
  ……
  5 集的记录片让人意犹未尽,中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做出的努力和成绩让国人安全感倍增。这份安全感背后,是中国疾控人数十年来的「战斗」成果,而这项「战斗」,正如此片的片名一样,将永远不会停歇。(责任编辑:杨媛)
  注:本篇文章截图均来自央视 4 套《走遍中国》节目《永不停歇的疫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