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臣的谋略 李鸿章是忠臣还是奸臣

李鸿章为臣的谋略,很多人都知道李鸿章这个人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可以说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和信赖,而他之所以这么顺风顺水,除了他的才能外,还有就是他的处世谋略,所以很多人都在学习李鸿章的处世谋略,希望能够成为他这样的人,学习他的处世谋略。

李鸿章是忠臣还是奸臣?

李鸿章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所以李鸿章是忠是奸,也要辩证的来看,不能武断地划分为忠臣或奸臣:

1、正面评价。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2、负面评价。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李鸿章处事原则有哪些?

读懂晚清史,当读李鸿章。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利害。凡事必留有余,后来乃可措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从政40年,曾遭受800多次弹劾,其中不乏小人告密,也不乏上司打压,期间亲信背叛、政敌陷害,更有捕风捉影,或明或暗的对手都欲将其置于死地。

但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稳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三山招募来了其团练,接下来他又通过驻扎于三河的庐江团练的领导者潘鼎新与吴长庆取得了联系。由于潘鼎新与刘秉璋从小便是同窗好友,他们又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的学生,而吴长庆的父亲与李文安是老朋友了,因此,当李鸿章表明自己愿意招募他们淮军时,他们自然十分愉快地便答应了下来。到了1862年,当李鸿章带领着自己组建起来的淮军到达安庆之后,曾国藩亲自对淮军各营的统将进行了考察,并为淮军军营制定了营规。

李鸿章通过向恩师与其弟弟曾国荃借将遣将,又为淮军招募起来了春字营与济字营,又将程学启带领的两营士兵定名为开字营,再加上林字营、以及熊字营、垣字营,使得淮军的*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淮军在刚刚建立之初,便拥有了十四个军营的建制。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让自己的淮军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扩张,不仅仅在于他一直努力于为自己招募淮军勇士,更在于他懂得依靠借的力量,来让自己的军队变得不断强大。